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法律法规
理论探索

行业动态

【地方政府评级研究专题一】我国城投债券发展历程回顾

2014-06-25 14:27

来源:中债资信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券(即“城投债券”)发端于1990年代初上海久事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券,随着宏观财政政策调整和债券市场的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92-2004年)
  这一阶段,由于我国债券市场仍属于起步阶段,债券品种有限,且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仍限定于中央、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级企业,因而城投债券的发行规模一直很小,根据中债资信的数据统计,1999-2004年城投类企业债券仅发行8支,合计156亿元。
(二)逐步发展阶段(2005-2008年)
  2005年,国家发改委启动地方企业债券发行,作为地方政府全资控股国有企业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同时,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发行的重启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提供了新的债券品种。受益于债券市场的扩容,城投债券逐步开始快速发展。根据中债资信的数据统计,2005-2008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分别发行债券17支、29支、54支和49支,发行规模分别为242亿元、351.50亿元、664.50亿元和740亿元。
(三)爆发增长阶段(2009年)
  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企业债审批环节由先前先核定规模再核准发行的两重审批简化为核准发行一个环节,并取消总额限制,政府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的空间在政策上得到很大拓展。
同时,在2008年末国务院推出“稳增长”4万亿投资计划后,为了提供相关配套资金,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等融资工具”;加之发改委明确表态,要“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城投债券发行呈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债资信的数据统计,2009年政府融资平台总计发行162支债券(其中企业债达117支),为2008年的3.31倍,发行债券规模总计2,821亿元(其中企业债券达1,734亿元),为2008年的3.81倍。
(四)整理和回落期(2010-2011年)
  经历了2009年的爆发式增长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快速积聚也受到监管层高度重视。自2010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19号文)后,国务院及相关监管部门相继发布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性文件,发改委对融资平台发债开始实行名单制管理;加之云南公路“只付息不还本”函件、云投重组和上海申虹偿债危机等信用事件的相继发生极大地挫伤了市场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的风险偏好,根据中债资信的数据统计,2010-2011年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债券支数和规模增速均显著放缓,分别为162支、193支和2,765亿元和3,264.10亿元。
(五)规范中发展期(2012年至今)
  2012年3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原则上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政府融资平台银行贷款渠道被显著收紧。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很大,且正值地方政府债务到期高峰,地方政府融资需求非常大;在相关部门对融资平台发债的监管有所放松背景下,发行城投类债券成为地方政府极为重要的融资渠道。根据中债资信的数据统计,2012年政府融资平台总计发行662支债券,总计8,246.10亿元,分别为2011年的2.74倍和2.53倍,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
  2013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对城投债券按照三类实行分类管理,有保有控;而“债市风暴”又使得国家发改委自5月起对企业债券展开了大规模的自查工作,新债发行基本暂停。受此较大影响,虽地方政府融资需求仍很旺盛,但根据中债资信的数据统计,2013年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债券652支,总计8,286.26亿元,较2012年几乎没有增长。
  2013年底以来,在中央提出的“开正门、堵邪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思想指导下,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阳光化”成为监管层的核心思路。因此,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债券融资得到了明确的政策支持。2013年12月,国家发改委明确允许融资平台通过发行企业债置换“高利短期债务”,而后,融资平台发债的政府行政级别限制放开,国家发改委再次发文支持扩大企业债券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在政策的支持下,2014年1季度,根据中债资信的数据统计,政府融资平台已发行债券289支,总计3,277.70亿元。照此估计,2014年城投债券发行规模将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