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法律法规
理论探索

行业动态

5部门现场解读最新扶持政策 齐力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2018-09-25 08:56

来源:互联网

       21日,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税务局、市金融局、市公积金中心等5家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现场为参会的中小企业代表讲解优惠政策,这些直贴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扶持政策,受到企业家的欢迎。

       市经信委: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近年来,武汉市着力推动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服务,依法精简收费项目,增强对中小企业服务力度,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政策体系。

       市经信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精神,全力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助推企业提质升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去年,我市出台“零土地”技改政策,对在我市入库备案,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且“工业机器人” 设备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按照“工业机器人”设备购置费的12%进行奖励,单个项目 补贴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为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我市组建了2亿元规模的市级技改专项信贷风险分担资金,鼓励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对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供信贷服务。

       今年武汉市经信委相继在重庆、青岛举办了两场名优创新产品展销会,两次展会累计参展企业达到336家,参展名优创新产品累计达到1300余种,厂销售额超过300万元,意向订单金额约700万元。

        鼓励我市中小企业“小进规”,对我市首次纳入规模以上统计的制造业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小微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息和担保费、中小工业企业融资租赁费用给予补贴,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为满足企业“过桥”需要,稳定企业资金链,设立了小微企业融资应急资金,对符合银行续贷条件但缺乏流动资金的小微企业提供暂时性周转资金支持。

       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为促进银企信息互通,市经信委联合湖北省银监局、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市金融工作局、市工商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行”融资对接活动,帮助中小微企业进一步了解相关金融服务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今年1-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工业投资增长12.5%,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创近三年同期最好水平,武汉工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背后,是企业付出的努力。

       市科技局:全链条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21日下午,在“万企育才工程——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念专场”活动现场,武汉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高新技术的申报、认定及扶持政策。

       截至2017年底,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2827家,比上年净增650家,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占全省的5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4位,中部第一位。

       自2013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以年平均20%的速度高速增长,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

       据介绍,在企业自高新技术企业证书颁发之日起,当年即可享受税收优惠,一般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为25%,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为15%。

       为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市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每家企业资助20万元; 对新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备案登记企业、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级知识产权贯标达标企业,每家资助10万元。

       为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营业额在2亿元以下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 试点)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科技型企业,对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一定比例部分给予补贴,最高可达100万元。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登记备案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围绕主营业务开展技术研发。每年组织实施项目不超过150项,每项50万元。

        据了解,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8大领域,武汉市的申报时间以湖北省认定办发布安排为准,一般每年2批,6月份第一批申报,7月份第二批申报。

       市税务局:落实各项政策,精准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重在精准。”21日,国家税务总局武汉市税务局有关负责人在会上向中小微企业代表讲解了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中小微企业对繁荣市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到企业的90%以上,也是税务部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

       让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关键要在“精准”两个字上面做文章。现阶段对中小企业的税收界定上面,主要有销售额的标准和应纳税所得额标准。

       国家税收政策扶持重点在“降成本,调结构,促创新”,通过税收激励政策,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税收优惠政策主要聚焦在“免、减、扣”三个字上。今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从今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继续对月销售额3万元(季销售额9万元)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将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7%和11%税率的,税率分别调整为16%、10%。

       为提升科技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减轻企业压力,今年1月起,当年具备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格(以下统称资格)的企业,其具备资格年度之前5个年度发生的尚未弥补完的亏损,准予结转以后年度弥补,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10年。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2017年1月1日至 2019年12月31日期间,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

       市税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落实好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做好税收服务工作,助推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市金融工作局:金融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以金融改革创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21日下午,市金融工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小企业被称为“五六七八九”,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的企业数量,是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

      “广大中小企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期,国家密集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举措,要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更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在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武汉正在探索新路径。2015年,人民银行总行等九部委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试点投贷联动机制,次年,武汉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支持试点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建立政府、银行共同参与投贷联动的风险分担机制。

       截至今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和汉口银行三家试点银行已经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设立了科技信贷部,先后与27家内外部投资公司开展合作,支持了科创企业101户,投贷联动贷款余额为8.9个亿,没有出现一笔不良贷款。

       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今年,市金融局联合多部门出台了《武汉市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工作实施方案 (2018-2020年)》 ,建立起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平台成交1108笔业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2.85%,成交金额102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76.86% 。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新政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明确企业职工权益

       21日,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讲解了今年6月施行的《武汉住房公积金缴存管理办法》和《武汉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 办法》,据介绍,截至今年7月底,我市已累计向54.79万户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1570.96亿元,个人贷款余额890.46亿元,武汉在公积金管理的各项指标居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武汉住房公积金新政明确了企业和职工的权益,明晰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在职职工不包括已离开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离岗职工,允许外籍及港澳台同胞缴存使用住房公积金。

       明确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劳务派遣单位承担住房公积金缴存责任,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应当在劳务派遣协议中约定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条款。

       明确新参加工作的职工从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开始缴存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为该职工本人当月全月应发工资。单位新调入的职工从调入单位发放工资之日起缴存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为职工本人当月全月应发工资。

      服务于企业招才引智,新政落实了租购并举的要求,兼顾缴存职工的多层次住房消费需求,在本市无房、租赁住房用于自住的职工家庭可提取住房公积金,进一步简化了租房提 取条件。同时规定通过住房公积金优先支持解决我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新就业大学生的租房问题。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网上办”为常态,如今职工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符合规定条件且资料齐全的,当场予以办理;90%的缴存业务及部分提取业务可通过公积金网上业务平台办理,满足了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职工办理账户异地转移的,可统一通过全国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平台,实现“账随人走”,避免职工往返奔波。